[溫州生吃螃蟹]溫博收藏的“螃蟹特產”,引起你的興趣了嗎?
秋風吹過,蟹腿肥了。 秋天令人難忘的,不僅是美麗的秋色,還有那新鮮芬芳的螃蟹。 你可能已經品嘗過來自陽澄湖的大閘蟹來自舟山的梭子蟹來自三門的梭子蟹和來自阿拉斯加的帝王蟹,溫州博物館收藏著來自不同地區的“螃蟹特產”。
螃蟹1號——秋趣
2009年,辜柳希潮州金漆木雕《秋趣》圓掛屏
原產地:廣東潮州
屬性:金漆木雕
生產日期: 2009年
主要成分:螃蟹竹籃
“秋趣”出自潮州木雕師傅辜柳希之手,其精湛的雕刻技藝營造出一只活靈活現的秋蟹繞籠旋轉,寓意著秋天的豐收與圓滿。
蟹2號——1924年馬孟容墨蟹黃花圖軸
1924年馬孟容墨蟹黃花圖軸
這個外表有兩只螃蟹的文物叫筆洗。 筆洗是一種傳統工藝品,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以外的文房用具,古人用毛筆后,作為水洗筆的工具。
這種“雙蟹瓷筆洗”來自民國時期的宜興窯,現位于江蘇宜興丁蜀鎮。 筆洗由白泥胎經淬硬而成,胎質細密,口呈八角形,內有綠釉,外有味增釉,筆洗腹部繪有茂盛水草圖案,兩側堆積兩只青蟹,青蟹身上涂有黃綠釉“雙蟹瓷筆洗”整體結構典雅精致,頗具風韻。
蟹4號:中生代三疊紀大閘蟹化石
中生代三疊紀蟹化石
原產地:浙江溫州
屬性:化石
生產日期:中生代三疊紀
主要成分:螃蟹
與前面幾只螃蟹的文物相比,看起來黯淡無光的“螃蟹”,其實有自己閃耀的史詩。 中生代時期,地球環境不穩定,當時的螃蟹來不及避免自然災害,于是被埋在地下。 沉睡了幾千萬年,1958年在溫州樂清市蒲岐鎮的陡門出土,這只螃蟹變成了化石。
要知道,螃蟹在自然中變成化石的機會極少。 只有小部分螃蟹能擺脫腐爛的命運。 在長期的環境變遷中逐漸石質化,最終變成稀有螃蟹的化石。 這是一種基本完整的蟹化石,蟹蓋口腹和足特征明顯,蟹腿還剩下4只,前肢不足,只剩下后肢,蟹腹被壓壞。 蟹蓋是灰色的,蟹腹是褐色的。
溫博收藏的這些“螃蟹特產”,引起你的興趣了嗎? 歡迎廣大市民來溫博一一探究竟!
發表評論